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文化 > 文壇往事
投稿

激情與責任譜寫的高原壯歌

2018-10-08 08:45:50 來源:安徽網(wǎng)庫 作者: 責任編輯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 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 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,皖籍作家張亞明的長篇報告文學《探秘第三極——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紀事》近日由地質出版社出版。這是一部關于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的見證,也是一部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的厚重之作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張亞明是從記者隊伍里走出來的作家,更準確地說,他一直以這兩個身份交替“出場”,常常是左手新聞,右手文學。初識張亞明是在淮北工作的時候,那時我們供職于不同的媒體,彼此忙于各自的事情,交往不多,偶有晤談。但他寫的一些長篇通訊或報告文學,尤其是那幾篇引起“轟動”效益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《五溝大賄選》、《權力與良心》、《沉重的“解讀”》、《悲壯的選擇》、《蒼天無淚》、《311國道劫案備忘錄》……在這些“艱難的報告”中,他頂住巨大的壓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,忠實地記錄了那些“想象不到的罪惡、想象不到的苦難、想象不到的無奈、想象不到的抗爭、想象不到的沉默、想象不到的感動和想象不到的悲壯”,融入字里行間的正直正義、無私無畏、尋求真理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,令人肅然起敬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與張亞明匆匆而遇的幾次接觸中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不僅知識淵博、思維敏捷,而且態(tài)度和藹、談吐風趣,說話時臉上常帶淺淺的笑意,與他筆下一篇篇寒光閃閃的“揭黑”報道形成鮮明反差。其實,他隨和的外表下,深裹著剛強的性格、堅韌的定力和錚錚傲骨、一腔熱血。因有傲骨,而有冷峻;因有熱血,而有激情。“揭黑”或“詛咒”的同時,他對社會的美好、人性的崇高,亦傾注筆墨飽蘸濃情抒寫贊歌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不知是記者的理想驅動,還是作家的壯心調遣,2004年春,年近半百的張亞明毅然決然地從淮北奔向京城,成為中國礦業(yè)報的首席記者。馳騁更寬廣的舞臺,他筆下噴涌著為地礦人歌唱與吶喊的激情與沉思!锻钴“大提速”》、《蒼莽的群山》、《牽著太陽前行》、《“博士局長”與他的和諧彩筆》、《一路高歌向天涯》、《金色玲瓏:重扼下的牧歌》……這些作品不僅充溢著一種凜然正氣和昂揚的基調,也讓我們看到了轉型期中國改革進程的投影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機遇,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。在地礦新聞與文學園地里多年的辛勤耕耘,讓他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與思想資源。2012年,“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(chuàng)新與找礦重大突破”項目榮獲當年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。中國地質調查局決定以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,記錄歷時12年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非凡歷程。采寫此稿的重任就落到了張亞明的肩上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古往今來,為英雄樹碑立傳,以歷史鏡鑒后世,既為中華民族之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也是世界通行之慣例。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是一項填補我國區(qū)域地質調查空白區(qū)的重大科考活動,史無前例,舉世矚目,波瀾壯闊,涉及全國25個省(區(qū))、百余家單位,有數(shù)萬名地質工作者奮戰(zhàn)在雪域高原。能承接這一宏大題材的采寫任務,是一個作家巨大的榮幸。但因科考時間較長、地區(qū)跨度較大、牽涉人物眾多,其采寫難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張亞明用了近五年的時間,先后深入10多個省(區(qū)),從滇西北橫斷山脈到大東北林海冰域,從格桑花盛開的青藏高原到茉莉花怒放的八閩大地,實地走訪了20多個地質科研院所、大專院校,面對面采訪了200多名參戰(zhàn)的地質科技工作者,采集了一千多萬字的書面和錄音資料,在地質人創(chuàng)業(yè)創(chuàng)新的生動實踐中挖掘素材,汲取營養(yǎng),觸發(fā)靈感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光榮的桂冠從來都用荊棘編成。凝結他無數(shù)心血和汗水的《探秘第三極》終于面世。這部洋洋50萬字的恢弘之作,再現(xiàn)了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壯闊歷程,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地質英雄群像,既反映了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地學高度,也豎起了中國地質人精神上的海拔高度,更寫出了科研創(chuàng)新的中國高度。誠如中國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所評:“《探秘第三極》質感厚重,氣勢磅礴,凝聚了中國力量,弘揚了民族精神,無論是表現(xiàn)的深度還是廣度,都是地質題材稀見的史詩性作品,也是近年報告文學創(chuàng)作的一個重要收獲。”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張亞明的報告文學作品始終貫通著一股時代的激情,始終體現(xiàn)著一個作家的現(xiàn)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!短矫氐谌龢O》可以說是他用激情與責任譜寫的一曲高原壯歌。從文本特點來看,這部作品依然延續(xù)了張亞明一直追求不懈的美學風格:注意面的鋪展與點的渲染,將宏觀觀照與微觀細描相結合,讓歷史回溯與現(xiàn)實描摹相映輝。既有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、催人淚下的情感畫面,又有對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“思想意義”和史學價值的理性思考,熔敘事、抒情、議論為一爐,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“一切成功存在于執(zhí)著與韌性,代價的付出是為了美的追求,驅趕著寒流創(chuàng)造未來,男人的生活就是戰(zhàn)斗!”這是張亞明早年一篇散文中的一句話。看到這些年他不斷地給自己加壓,不斷地超越自我,我確信,這句話他不是“說說而已”。r3v安徽網(wǎng)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文章來源:安徽網(wǎng)庫 責任編輯:
版權聲明:
·凡注明來源為“安徽網(wǎng)庫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安徽網(wǎng)庫所有。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新聞熱線 技術服務
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(lián)系我們
安徽網(wǎng)庫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9 皖ICP備19011896號

皖公網(wǎng)安備 3401020260111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