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龍眠山雙溪園白夢攝
公元1702年,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初三日,古老的桐城迎來了一件大事情,在朝為官多年的文華殿大學(xué)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致仕回家了,親朋故友、父老鄉(xiāng)親郊迎數(shù)十里,小城空巷。相爺不戀權(quán)柄,歸隱林泉,人們把他和漢宣帝時的急流勇退的名臣疏廣、疏受叔侄相比,一時朝野之間皆傳為美談。
張英的府第在桐城城區(qū)西面即著名的六尺巷旁邊,但是張英早已厭倦了城市的生活,這位退休的老相爺,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桐城西面的龍眠山上的雙溪園林之中。
雙溪距離城區(qū)十余里,因椒園小河和龍眠河兩溪匯集于此而得名。其地林壑幽深,清流見底,春回雜花生樹,夏至佳木繁陰,秋日層林盡染,冬來白雪滿山,是一片難得的寶地。
張英少時,就和三哥張杰等一同在龍眠山中讀書。居官后,念念不忘龍眠山,據(jù)史料記載: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張英請假回桐城安葬父親,康熙皇帝賞賜了白銀五百兩、綢緞二十匹。張英用賜金的一半購置了墓田,另一半從友人手中購買了一塊山林,因為購置園林的金錢是皇帝賞賜的,所以將此地命名為賜金園。
三年之后,張英奉召回京,官職越做越大,卻更加思念故園山水,尤其是雙溪,“朝夕夢寐所在也”?滴醵拍(1688年),他又買下了賜金園南邊的一塊平地,此地三面環(huán)水,因張英喜愛芙蓉花,將此地命名為芙蓉島,芙蓉島即今日之水圩村民組所在地。并命張廷玉等子侄輩在此鑿渠挖池,建雙溪平水。雙溪平水是水圩景區(qū)的主體,由兩塊人工湖和三段人工河道組成,北面是蓮湖,南面是魚湖,魚湖北面一段河道連接龍眠河主河道,利用自然地勢,從北面將龍眠河水引入其中,魚湖南面有一條人工河道連通椒園小河。雙溪平水之中種植了蓮花、菱角、茭白等等,放養(yǎng)了各色魚兒,岸邊遍植槐、柳、梅、竹等,同時修建了雙溪草堂、佳夢軒、秋水軒等建筑。
中國古代的園林,無論是官家的還是私家的,基本上都有圍墻或者籬笆,一為安全,也為了保護私人地界不受侵?jǐn)_,張英的雙溪園林既沒有圍墻,也沒有籬笆。因為一設(shè)置墻籬,就隔斷了路徑,往來其中的樵夫農(nóng)人就要繞道而行,這與老宰相的仁人之心是相違背的,所以“不設(shè)籓籬,任樵者取徑焉”。
故老相傳,老宰相在山間散步,只要遇到挑擔(dān)的農(nóng)夫和樵子,總是事先退到路邊,讓出路來,讓他們先過去。
在雙溪園林的最南端,當(dāng)?shù)剞r(nóng)民在龍眠河邊挖了一道小溝堰,引水入田。窄窄的堰堤正好成為一條小路,一邊是河一邊是溝,雨天濕滑,樵夫和牧童們通過這條小路時往往滑倒跌入水中。張英特地命令仆人在這條堰堤的兩邊砌上石塊,將小徑的路面整平。由于張英的加固,這條小路和溝堰的一直到21世紀(jì)水圩大橋通車前都還在發(fā)揮著交通功能和灌溉功能。
一樣,把遺失在田間的稻穗一根根拾起。忽然一轉(zhuǎn)頭,看到田里正在啄食遺粒的田雀,想到田雀和人同生在這個宇宙之中,又把拾起的稻穗給扔下了,還是給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留一口吃的吧。
吃到自家田里收獲的當(dāng)年的新米,老人家感慨萬千,衷心感謝一年的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感謝上蒼對眾生對自己的厚愛。
有時候,鄰家的老人會帶著自己家產(chǎn)的山芋板栗請老宰相嘗嘗鮮,他也會高興地收下,把它們放在炭火旁邊慢慢烤熟,享受這滿屋的甜香。
張英自中年之后,即已無仕進之心,偏偏一路高升,直至位極人臣,其內(nèi)心深處卻一直渴望歸老田園。雖然“力微不能耕”,但“鄙性復(fù)好農(nóng)”“欲自營十畝,課仆春山中”,隱居雙溪之后,張英終于實現(xiàn)了這一夢想。
賜金園有田20余畝,芙蓉島有田10余畝,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”,仆人趕著耕牛下田耕作,這位退休的大學(xué)士也會帶著斗笠跟在后面;平常時節(jié),他也會時時督促賜金園里的老仆種瓜種菜,薅草施肥,不要錯過農(nóng)時,誤了農(nóng)事。
到了秋收時候,看著一田黃澄澄的稻谷在秋風(fēng)中搖擺,這是老人家最高興的時候。農(nóng)人下田收割,老人家自己也跟著下田,家人當(dāng)然不可能要他親自動手,老人家有時候會像個守財奴
張英在朝為官時,同僚葉方藹曾為他寫過一張條幅:“嘉樹芳草,性之所耽。”葉方藹是張英的好友,可謂深知張英者。張英自己也曾說:“予生平嗜卉木,遂成奇癖,亦自覺可哂。”那么張英的愛花木,有什么“可哂”之處呢?有一年冬天,梅花盛開,張英將這些梅花盆景搬到了居室之中,紅梅、白梅、烏梅、綠梅,單瓣的,重瓣的,高的、矮的,滿滿的擠了一屋子,人在其中不是絆著鞋子就是攀住衣裳。家人都覺得好笑,老人家樂此不疲,自謂“從來容膝易為安”。
在張英的雙溪園林里,花木是一項重要的內(nèi)容。賜金園的最北端,是民間傳說中的老宰相東花園。東花園里有一處不大的池塘,池塘里種植了蓮花,在池塘的岸邊,老宰相將幾十株桃樹種在一起,春天來臨的時候,桃花盛開,云蒸霞蔚,儼然是縮微版的世外桃源。
在賜金園南端,張英建有秋妍館。秋妍館里雜植楓樹、柏樹、橙子、石榴、柿子、板栗等樹木,金風(fēng)送爽的時節(jié)里,各種果木錯雜交映,紫色、紅色、橙色、黃色、栗色、褐色、綠色……深深淺淺,濃淡不一,令人目不暇接。
在所有的花木之中,張英最喜愛的是梅花,在城區(qū)的五畝園,雙溪的賜金園、芙蓉島,都大量的栽植梅樹,老人家還在賜金園里的香雪草堂前,專門辟了一處梅園,十丈之內(nèi),中無雜樹,俯仰生姿,盡態(tài)極妍。
老人家也很愛蓮花,也因此將流經(jīng)賜金園前的一條小河命名為芙蓉溪,把龍眠河南部的園區(qū)命名為芙蓉島。在今天的張英墓前面10米之地,當(dāng)?shù)貍髡f是老宰相的荷花池,老宰相用他的生花妙筆,描寫蓮花之美:“或朝淡而夕緋,或初碧而乍紫;或以并蒂呈華,或以獨秀為美;或露滴而初開,或風(fēng)翻而亂綺;或倚松如靜女,或臨淵似君子。”
除了養(yǎng)花,張英也愛栽樹?滴跄辏瑥堄⒃诔,桐城家人營建芙蓉島,張英特別致信,對栽樹的工作作了細致的叮囑。隱居雙溪之后,更是親自參與栽植樹木花卉,以致連遠在九重之中的皇帝都知道了: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春天,康熙帝南巡閱視河工,張英前往金陵迎駕,皇上說聽說你在家里喜歡種樹,還親自為張英書寫了一副匾額“種花處”。
張英最愛的樹種是松樹,在芙蓉島的外圍,是龍眠河的河堤,張英在堤上密栽松樹,并根據(jù)蘇軾的詩句“白首歸來種萬松”的詩意,將它命名為萬松堤。乾隆年間桐城人姚興泉游至此處,曾留下了“賜金園外萬松圓”的詩句。
在張英的詩文集中,歌詠梅花、蓮花、松樹的詩句難以勝數(shù)。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,蓮花高潔雅致香遠益清,青松傲雪凌霜堅忍不拔,作為一個傳統(tǒng)的中國文人,張英一定是從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吧!
張英酷愛龍眠之水,卻苦于龍眠河“溪流湍急,奇石如林,溪行石隙中,跳珠濺瀑”,無法行船,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。為彌補這一缺憾,張英在雙溪平水之中,打造了一葉僅容數(shù)人的小船。天氣晴和的日子里,他會帶上兩個小童,一張古琴,還有他最喜歡的陶淵明、蘇軾等人的詩集,泡上一杯武夷茶,任憑小船在芙蓉叢中蕩漾……
人在舟中,近岸的綠槐垂柳,遠處的青松翠竹,歷歷在目。煙嵐雨岫,云峰霞嶺,頃刻之間,變幻萬千。西望椒園,山谷窈然幽深,兩山之間,一條瀑布仿佛從天而降,激流飛濺,逶迤曲折,直奔山麓,終于匯聚到龍眠河的主河道之中。“清風(fēng)徐來,水波不興”,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,老人家常常是終日不倦,有時候干脆就在小舟之中枕書而眠……
雙溪園林不設(shè)藩籬,過路的樵夫,相鄰的農(nóng)人,皆可隨意前來游玩。鄉(xiāng)鄰們喜愛這位親切和藹的干瘦老人,而忘記了他竟然是高居宰輔普通人終生難得一見的相國大人。
元宵節(jié)的晚上,相爺會在他的園林里放河燈。山民見過龍燈、獅子燈,卻從來也沒有聽說過還有河燈。天尚未黑,遠遠近近老老少少的鄉(xiāng)民們就聚集到芙蓉島;天黑下來了,相爺來到蓮花池前,親手將點燃的河燈放到流水之中,看著河燈在水中緩緩漂移。河邊上人群隨著水面上漂浮的燈籠緩緩移動,人語喧闐,笑聲盈盈,在幽暗的燈光中,有人注意到,相爺?shù)哪樕下冻鰷\淺的笑意,愈發(fā)慈祥!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十七日,張英薨逝,遺囑葬于雙溪,從此長眠于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