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文化 > 文化地理
投稿

舒溪河畔豐厚獨特的文化歷史

2018-09-18 09:41:47 來源:安徽網庫 作者: 責任編輯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   龍門地形險要,舒溪河水流經此處峽谷時,河床變窄,水流很急,河水在峭壁上橫沖直撞,呼嘯翻騰。當它與龍門河交匯時,在兩河的三角地帶又呈現一個較大的落差,且兩岸高山聳立,宛若黃河之禹門,這或許就是“龍門”的來歷。李白路過此地,曾有“欲往涇溪不辭遠,龍門蹙波虎眼轉”的描述。特別是一到汛期,兩河來水兇猛,時常暴發(fā)山洪,村莊被淹。清代,為阻漲水,村人在河口和村北的道路上,建造了一座高大兩開間的風水門亭,亭面朝對岸葉家,因處在村莊和龍門宗祠下首,習慣上稱為“下首亭”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下首亭朝河的一面,青石額匾上刻有“禹門屏翰”四個字。用禹鑿龍門導水的萬世神功,屏障輔翼村莊,保一方平安,又暗自激勵讀書人要借波得浪,奮發(fā)圖強,似“鯉魚躍過龍門”。河中來往名利之客路過見之,皆感慨萬端,詩興大發(fā)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下首亭的另三面皆有匾額,上書都是“龍門十景”之名。亭立柱兩側,沿村沿河,各加筑一間,對路直開兩門,成為行人通道,可避風遮雨,可納涼,還有免費茶水供路人解渴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“禹門屏翰”的背面是朝著龍門街的村莊,上刻有“天池毓秀”四個大金字。亭西邊門頭上有“六水到堂”匾。清道光年間,龍門周姓依據古人蓄水聚財之信念,在村口下游筑了一條長為幾百米的攔河堤壩,引兩河的“太青黟休祁石”六縣之水進村,在村北河灘集成了一個很大的水面,名曰“六水到堂”,意為聚六方之財。寬闊的水面,清澈碧透,一平如鏡,游鱗悠悠可數。在村中,可見“天池毓秀”匾。每當風和日麗,見河中白云繚繞,波光嵐影瀲滟,山峰巒影倒映水中,宛若身在天池仙境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龍門村口左右高山聳立,左為前山又名碧山,右為龜山又名獨尖山,兩山對峙。佇立下首亭東門邊的“山高水長”匾額下,見舒溪河源遠流長,向東緩緩流去。云山蒼蒼,河水泱泱,不禁讓人久久迷醉其中。若乘船順水東去,吟詠劉禹錫的《望賦》“龍門不見兮,云霧蒼蒼;喬木何許兮,山高水長”是最恰當不過了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在下首亭東面的岸邊還有一座跨道牌坊,四柱排樓式,建于明末清初。青麻石料,坊高六米,寬四米,題額刻有“貞節(jié)坊”,表彰的是周氏家族中一位忠貞不二的女性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在龍門村外北邊,山腳下有一泓清泉,久旱不涸,久雨不溢,泉水清涼甘洌,沁人心脾。每逢酷暑,過往行人路旁小憩,以手掬水,大有降溫祛暑之效——這就是龍門十景之“北山泉水”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獨尖山屹立村后峭壁間,遠觀似一壽龜,山有一大石洞,常有云霧繚繞,洞內產有靈芝草。心靈者,可采得一兩株,如來者欲索之賺錢,則會一無所獲。靈芝因謂之“仙草”,以之療病見功效,這就是龍門“靈芝獨秀”古景的由來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龍街東面的龜山下有個紅魚塘。移民到平龍山、窯上和朱家澇的村民組,本鄉(xiāng)人仍然喜歡用“龜山”,“龍街”和“紅魚塘”來自我稱呼,或許是一種對龍門故土的懷念吧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“紅塘觀魚”可以說是古龍門最為神奇的景觀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紅魚塘很方整,有足球場那么大,麻石條壘砌。潭四周,有大小方圓的石凳,供村人茶余飯后閑聊聚坐娛樂。特別在夏天,是納涼的最佳處。紅魚塘有紅鯽魚數千尾,鱗鰭俱赤,每當黎明日出,紅魚泛游水面,碧波紅鱗,光彩耀眼,蔚為奇觀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紅魚塘的水,是從山泉引進來的活水。大清早,每家每戶從塘里挑足一天吃的水進家,婦女們才開始洗菜和洗衣服。塘,每年都要清淤一次,通常是在秋天的枯水季節(jié),清塘這一天,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。清晨,村民們把可裝七八擔水的大缸,一溜子排在塘邊,灌滿水。把上水引走,將塘水放干,把那些活蹦亂跳的紅鯽魚小心翼翼地撈起來,放進塘邊的大水缸里。紅鯽魚在大水缸里,不停地扭動著身子,尾巴扇得啪啪響。看熱鬧的大人和小孩把塘邊圍得水泄不通,歡聲笑語不絕。當塘底的垃圾和污泥清除干凈后,注入山泉水,再將紅鯽魚一條條放回塘里,每年如此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說來神奇,紅魚塘對鯽魚是個紅色“染”缸。有人慕名多次將紅魚移入它池放養(yǎng),紅色漸退,慢慢回到原色。若把河中撈的青鯽放入塘中,過段時間也就變紅了。塘中紅鯽魚盡管又肥又大,從沒人捕捉回家開葷,潛意識里都不會有。據說只有嬰兒洗三朝時,人們才可撈出一尾,置于盆中,魚兒在盆中轉動,是為“轉運魚”,以圖喜慶吉利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在龍門河口,舒溪河南岸,有一跨河青灰花崗巖石拱橋,叫孝思橋,舊名“利濟”,俗稱“龍門大石橋”,明萬歷六年(1578)由族人周綱建。天啟間圯,周其昌重建。橋長一百二十米,寬七米,高十米,有三孔。每逢春秋佳日,河面晨霧迷蒙,立足或漫步橋頭,觀賞霧景,飄渺若仙,別有一番滋味。“石橋觀霧”也因此成為古龍門休閑覽勝的理想之地了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在孝思橋西端有周氏村人集資所建的龍門塔,因兩層六角,又稱六角樓。塔基徑四米,底層磚卷拱門,塔高七米,中空,翹角系銅鈴。建此樓的目的,一是顯示周家人文昌盛,二是威鎮(zhèn)一方,顯示周氏威望,三是鎮(zhèn)住西北來人侵犯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橋西還有建于明末的廟宇一座,氣勢雄偉,內供奉武狀元木塑像。在村西龍門渡口南岸,靠山臨水跨路,有一閘子門樓,是龍門街北邊的村門,遇有北方外敵來犯,即可閘門守村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在龍門街最南邊,龍街與安吉連接處,建有一座門樓,名曰關門口,上方匾額題“秀挹東南”四個大字,為處士周鐘英所書,字體秀麗挺拔,是龍門十景的點睛之景。據傳凡縣知事下鄉(xiāng),睹此匾額無不下轎瞻仰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出龍街往東兩華里許,有一蒼山似巨龍俯臥,首枕河流,尾隱深山。這山是周氏家族的祖墳山,山中的樹木是禁止砍伐的。山嘴前有兩棵大楓樹,春綠秋紅,古樸蒼勁,樹干兩三人合抱,號稱“龍須”。傳說村民每次“出龍”到此,古墳山龍嘴噴吐黃氣,故曰“黃龍噴氣”,想來是傳說中“陰陽相見,福祿永貞”的跡象吧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距村頭五華里,有山狀若鳳凰展翅,名叫鳳凰山,為“鳳凰來儀”景點。山上建有儀鳳庵,庵分三層,上供觀音,中供如來佛,其下為塔庵。相傳清代嵩山高僧桂禪法師來山修行,后功德圓滿,生化歸真,塔內即為桂禪肉身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因龍門近涇川云嶺,又距“旌涇太”交界區(qū)域,是戰(zhàn)略要地,村民在新四軍游擊戰(zhàn)中屢立功勛,成為紅色根據地。1947年7月,太平縣警保中隊進駐龍門,準備襲擊中共涇太石縣委游擊隊總部。中共皖南地委聞訊,于7月15日組織四個連的兵力攻打龍門公所,將敵圍困在周氏宗祠和周圍的三座碉堡里,并切斷通訊和水源。在炮火和政治攻勢下,第三天晚間,警保中隊和鄉(xiāng)自衛(wèi)隊八十余人全部繳械投降,龍門獲得了“小解放”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龍門街于1970年太平湖蓄水時沒入湖底。鄉(xiāng)政府東遷至八公里之外的陽春重建,河西就近上山后靠,安吉遷至盛家,龍街移往輪渡。至此,龍門街在人們的視野中永遠消失了,但它豐厚獨特的文化歷史在人們的腦海中則永遠抹之不去。cMR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文章來源:安徽網庫 責任編輯:
版權聲明:
·凡注明來源為“安徽網庫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安徽網庫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新聞熱線 技術服務
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
安徽網庫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9 皖ICP備19011896號

皖公網安備 3401020260111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