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紙素有“千年壽紙”的美譽,制作技藝一直依靠師徒口傳心授而代代相傳。 2009年,宣紙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被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一張張“輕似蟬翼白如雪”的宣紙,凝結了一代代“造紙匠”的智慧與汗水,其中,就包括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撈紙工周東紅。 8月6日,記者采訪了他,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中國傳統(tǒng)技藝的當代傳承。
1985年,18歲的周東紅因好奇而“想學造紙技藝,傳承古法制紙”。 “宣紙制作行業(yè)太吃苦。”周東紅的想法遭到家人的極力反對,但他年輕氣盛,固執(zhí)地進入舅舅所在的小嶺宣紙廠,成為一名學徒工。
“事實上,學宣紙制作技藝比家人說的更苦。 ”周東紅至今都清晰地記得,當年,他在昏暗的燈光下,學著師傅們的樣子,端著竹簾子,在白漿水里一撈、再撈,腦子里想著撈出的是一張合格的宣紙。但現(xiàn)實卻毫不留情地打擊他的熱情,舅舅看了他撈出的紙后直搖頭:“這些紙破綻多,不合格。 ”
周東紅并不氣餒,他拜廠里撈紙“大師傅”曹三平為師,每天練手時間不低于8個小時,其余時間,熟悉宣紙制作每個步驟。正式學徒6個月里,除了睡覺之外的所有時間,周東紅都和紙槽為伴,不停練習撈紙。終于,他撈出了合格的宣紙。
一槽紙漿、一張竹簾,周東紅與搭檔抬起竹簾,在紙漿池中左邊抄一下、右邊抄一下,再將抄在簾床上的紙漿取下來,便是一張成形的宣紙。撈紙曬干后的“干紙”每張大約30克,每100張誤差一般不能超過50克。一般撈紙工合格率在70%,而周東紅卻保持在99%以上。
撈紙是一門精巧的手上功夫,易受干擾。周東紅的搭檔告訴記者,周東紅在工作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格,如撈紙時手機等全部丟到一邊,阻絕任何干擾;每次撈紙之前,細心地用毛巾把手擦干防止手上的水滴到紙上……
“就撈紙而言,紙張越薄越難、越大越難。 ”周東紅告訴記者。有一種叫“扎花”的宣紙,濕紙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種的一半,干紙也是最薄宣紙之一。“有一次做‘扎花’的時候,老周連續(xù)一星期高燒不退,卻不肯放一放。 ”周東紅妻子張曉霞記得,他說身體發(fā)燒總有退燒的時候,不用心急,但“扎花”一天不能耽擱。周東紅一只手上插著輸液針,就用另一只手捧著“典籍”看,看過的資料書堆出1米高。他和搭檔一遍遍試驗撈紙的力度、角度,還參與紙漿濃度調配,終于制作成功。
每年撈紙超過30萬張,每天至少站在紙槽邊工作12個小時,周東紅關節(jié)疼痛,手由于長時間浸泡在水里,夏天腐爛,冬天紅腫,“疼,鉆心的疼!天熱時一天最少要用2管華佗膏”。
“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藝,必須有人來傳承。 ”周東紅先后帶過20多個徒弟,但留下的就幾個,大部分都因工作苦、技術要求高等原因離開了。對此,他話語間流露出惋惜之情。據(jù)了解,培養(yǎng)一個能獨立頂崗的撈紙技工,最少需要8個月的時間;培養(yǎng)一個成熟的撈紙工,至少要3年到5年時間。并且,帶徒弟時,師傅的成品率會大大地降低,每天還至少要浪費一兩百張成品紙。
“傳統(tǒng)技藝要傳承,更要改進、創(chuàng)新。 ”成立勞模創(chuàng)新工作室,周東紅潛心撈紙技藝改進。周東紅領銜“宣紙紙?zhí)麎赫ゼ夹g研究與開發(fā)”課題小組,通過采用電動泵和液壓千斤頂,固定紙?zhí)c液壓千斤頂?shù)倪B接,使紙?zhí)鶆蚴芰,達到紙?zhí)麎赫サ哪康。此項技術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,增加了安全系數(shù),還使紙?zhí)芰鶆颍瑵窀啥冗_到基本一致,避免破帖現(xiàn)象發(fā)生,提高了壓榨質量。他作為主要技術人員,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(chǎn)試制,為我國成功發(fā)行宣紙材質郵票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躬身撈紙30多年,周東紅先后榮獲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中國好人”“大國工匠”等榮譽。他坦陳,如果換個工作或換個單位,不僅工作輕松很多,收入還會增加,但“公司提供了好平臺,有利于弘揚宣紙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”。如果沒在工作室搞技藝研究,周東紅就堅持每天撈紙8個小時,手把手教徒弟。
彎腰,一撈一提;跨步、轉身,倒扣竹簾,周東紅的每個動作,都流露出一個匠人對傳統(tǒng)技藝的虔誠,都是對宣紙傳奇的最美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