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讓生命離開得有意義。”兩年來,臨泉縣水利局退休職工秦效良秉承這一理念,成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(器官)捐獻中心安醫(yī)大接受站的一名義務(wù)宣傳員。除自己決定捐獻遺體外,他還帶動十多名老人成為遺體(器官)捐獻志愿者,目前已有5人正式辦理了捐獻手續(xù)。
他只身前往合肥求證遺體捐獻
今年70多歲的秦效良,家住臨泉縣城,2000年從臨泉縣水利局退休。
2013年初,他到阜陽辦事,途經(jīng)清河廣場時,看到有人正在進行遺體(器官)捐獻宣傳。拿著宣傳單,秦效良來到阜陽市紅十字會咨詢遺體(器官)捐獻的具體程序,工作人員進行了詳細講解。
從那時起,秦效良得知一位捐獻者的器官能同時挽救七八名患者的生命,捐獻者的遺體可以供醫(yī)學教學、科研使用。他對遺體(器官)捐獻產(chǎn)生了興趣。
一個月后,秦效良只身前往合肥,來到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(器官)捐獻中心,填寫遺體(器官)捐獻申請。
心中的疑慮打消后,秦效良很快取得兒女們的支持,正式辦理了遺體(器官)捐獻手續(xù)。2013年6月20日,安徽省紅十字會向他頒發(fā)了遺體(器官)志愿捐獻證書。
義務(wù)宣傳
讓生命離開得有意義
秦效良的老伴多年前已去世。平日無事,他喜歡到附近的老年活動中心逛逛,和老伙伴們聊聊天、打打麻將。無意中,他把自己志愿捐獻遺體(器官)的事情告訴了老伙伴們,引起了他們的關(guān)注。
此后,秦效良或有意或無意,對這些老伙伴宣傳相關(guān)知識。在他的帶動下,十多名老人成為遺體(器官)捐獻的志愿者,填寫了申請書,其中5人已正式辦理了捐獻手續(xù)。
“我們想讓自己的生命離開得有意義。”家住臨泉縣城關(guān)鎮(zhèn)的張秀琴今年69歲,是在秦效良的宣傳下,第一個加入遺體(器官)捐獻隊伍的志愿者。
據(jù)介紹,決定捐獻遺體(器官)前,她曾經(jīng)和孩子們商議,征求他們的意見。兒子完全贊同她的做法,兒媳卻有些猶豫:“今后我們到哪里去拜祭您?”
“我的器官可以救活幾個人,他們活著不就相當于我還活在世上嗎?”張秀琴極力勸說,兒媳最終同意了。
感謝阜陽
遺體(器官)捐獻走在了全省前列
12月27日,安醫(yī)大接受站負責人付杰專門前往臨泉縣看望慰問秦效良。據(jù)介紹,近年來我省的遺體(器官)捐獻工作雖然發(fā)展較快,但依然任重道遠。
以安醫(yī)大臨床教學為例,按照規(guī)定,每4名學生要有一具遺體作為教學之用,而現(xiàn)在遺體(器官)捐獻嚴重不足,安醫(yī)大僅能保證臨床、造影、麻醉三個專業(yè)的教學需求,但20個學生只能共用一具遺體。“即便如此,安醫(yī)大在全國范圍來說已位于前列”。
付杰告訴潁州晚報記者,我省的遺體(器官)捐獻工作屬于起步階段,其中阜陽的捐獻工作走在了前列,僅太和縣正式辦理捐獻手續(xù)的志愿者就達100多人,目前已成功捐獻6人。
付杰稱,目前臨泉縣的捐獻工作有了明顯起色,安醫(yī)大接受站準備聯(lián)合臨泉縣紅十字會等設(shè)立“紅會愛心社”,進一步推動遺體(器官)捐獻工作的開展。
潁州晚報